金三角美斯乐游记

(续)

庄 子

四、段希文陵墓

回旅馆吃完早饭,我们全家一齐出动,按照打听好的路线,前去参观段希文的陵墓,路很好找,一条山路穿过段将军山庄,蜿蜒在山腰间前行500米左右即是。

车到段将军山庄,怕山路不好走,妻子就带孩子留在车上等我。我独自上山,到达可供汽车掉头的一块空地,左手边上便是一座颇有气派的亭阁。

首先映入眼帘的,是亭子入口正中间房檐下并排的两块匾额,上一块较大,上书繁体字“怆怀曷极”,现代汉语大概是“多么悲怆啊”之意。趋前细看,抬头是“希公千古”,落款为“雷雨田率全体同仁义民恭立”

下一块是“风范永存”, 抬头是“泰国云南会馆创始人希公先贤千古”,

拾阶而上,先是一大块2-3米见方的双龙腾云护灵浮雕,立在台阶之间,由铁栏杆挡着,行人须沿浮雕两边绕行,才能进入一个三面无墙的亭子。

亭子中央放着一座大理石的棺木,其大小不亚于南京中山陵的孙中山棺木,棺木前端竖批“段将军希文墓”几个遒劲大字。横批为泰文和英文的“The Tomb of Gen Duan”,前方供奉着香炉、花瓶和水果。

棺木后面的墙上,段希文的黑白遗照端视着整个殿堂,下面贴着的一块大理石板上是“捐助者芳名录”,密密麻麻刻满名字。整个灵堂布局可谓气派不凡,竭尽哀荣。

灵堂边摆有一张桌子,一穿着国民党军服的老头正与三个小姑娘坐着聊天。我眼睛一亮、顿觉好奇,这种军服我只在《南征北战》等电影中见过。

趋前近观,见他那暗绿色的的军装看上去虽有点旧,但仍比较整齐。武装带上挂着军用刺刀,左胸前佩有一个白条布名牌,上绣“黄家福”三个字。我面前站着的是活生生的国民党士兵啊。

见我打量他,老兵便热情地与我打招呼,笑容可掬。他满脸皱纹,老态龙钟。一笑露出光光的牙床:牙齿已经掉光了,

我与他寒暄后,问,“这陵墓很有气派呀。请问朝什么方向?”

“朝东而建。”

“是不是因为台湾在东面?”我揣测。

“是的。”

“那为什么不朝北建、光复大陆去呢?”我挪愉道。

老兵笑而不语。

我接着与老兵聊开。他很健谈,就象打开了话匣子。他说他今年72岁,原是段希文的警卫,段希文于80年去世后他一直每天步行一小时山路来在这里守侯。那三个小姑娘有一个是他的干女儿,每星期来看望他一次。他15岁当兵就跟随段希文,他身上挂着的军刀原是美式卡宾枪上的刺刀,刚参军时发到,一直保留至今。

他开始滔滔不绝地介绍起这里的情况。段希文80年去世,副官雷雨田接替。不久,便接受泰国政府的“招安”,国军交出全部武器,泰国政府则发给他们公民证,因为国民党部队在清剿泰共、驱逐老共中立功,故还为伤残军人和烈属办“荣民之家”,每人每月发放8000-13000铢(1美圆约合40铢)不等的津贴,台湾则停止供给。根据有关材料,台湾起初积极扶持这支反共部队,且暗中纵容其贩毒活动,但后来这支孤军的贩毒越做越大、臭名远扬,远非是为了反共事业了,台湾怕背黑锅,泰国政府决定接受这支部队,台湾乐得摔掉包袱。

雷雨田原是国民党第三军总参谋长,因与军长不合,转而投现在的段希文部队,整个美斯乐的行政长官是段希文之子,由泰国政府任命。但实际的大事则由雷雨田作主。

原国民党兵警卫不准结婚,老兵黄家福至55岁才娶一苗族人,已生一儿一女,女儿13岁、儿子14岁了。黄不是残疾军人,享受不到泰国方面发的津贴,而台湾也不再提供给他任何补助,现在每月没有收入。黄家福认为雷雨田不是自己的长官,所以他不关心弟兄们。现在还剩100多名老兵,生活没有着落,经常有人病死或老死,弄得老兵连乞丐都不如。

“怎么连乞丐都不如?”我问,心想真有点耸人听闻。

黄家福答道“我们每月没有收入,想要出去讨饭,雷雨田不让,怕败坏名声。你说我们老兵怎么办?”老头的情绪有些激动。

原来是这样。我听后颇为同情。

“你们以前打回去过吗?”

老兵说,“50年代,段希文的部队曾一度攻占云南边陲,打到西双版纳,因无后勤补给,打下来却守不住,只好无功而返。以后改变战术,每月两次各部队轮番骚扰云南”。

有意思,我问“共军厉害吗?”

“厉害。”黄德福说,“我们尤其害怕共军养的大狼狗。这些狼狗是专门对付偷袭的国军,它们一条狗咬住枪、另外的狗咬住手脚,楞是将我们的弟兄拖走活捉。现在想起来还有些后怕。”老兵一脸无可奈何。

“那你们怎么会跑到泰国来的?”我问。

“50年代末,缅甸政府开始赶我们走,但是缅甸正规军打不过我们,后来缅甸就请南斯拉夫助战,国军招架不住,主动撤入泰国境内了。”

“什么什么?缅甸请南斯拉夫派部队来打你们?!”我连忙打断他,这我可从来没听说过。

“是的。缅甸政府请来南斯拉夫的炮兵助战,非常厉害,他们一次50颗炮弹齐发,有次序地落入我们的阵地,很难招架。

“有一次,缅甸政府军一大早便派来飞机轰炸山头的国军阵地,国军全部躲入防空洞,飞机狂轰滥炸一番后,炮兵又是对我们一通炮轰,将驻守的山头削掉了一层土,接着缅甸的步兵开始向山头的国军冲锋。那时,国军前面是缅甸大军压境,后面是泰国边防军在看热闹,就等着溃退的国军越界缴械投降。我们情况非常危急。当地的许多华人哭喊道‘完了,我们中国人完了。’”老兵一脸悲壮相。

“那后来呢?”我追问。

“就在缅甸步兵快要冲到山头阵地时,突然,弟兄们从防空洞里跳将出来,一阵扫射、拼杀,缅甸军队纷纷溃退下山。在附近山头观战的山民个个鼓掌称快。”老头又露出笑容。

这个“我自岿然不动”的故事情节听起来好熟悉啊。对了,我们从小就听到过许多战斗故事。我忽然起了这个可笑的联想。

我又转了个话题,问“听说大毒枭昆沙与国军关系密切,是吗?”

黄家福说:“你看墙上的‘捐助者芳名录’,排在第一位的那个张奇夫就是昆沙,50年代,国民党部队撤入缅甸时,昆沙当时是缅甸边境的一个地方官,他为国民党兵接济粮草,段希文则回赠各种新式武器,各取所需、互通有无。

“60年代,因招架不住缅甸军队的连续攻击,我们主动撤入泰国,昆沙为段希文挑选了易守难攻、气候宜人的美斯乐。昆沙自己的人马则盘踞在附近的马星叠(Hin Taek),与美斯乐遥相呼应。昆沙的贩毒马队对泰国边境一带非常熟悉,自己有部队,两边的政府管不了他。”

据陈文先生所著《昆沙---金三角传奇》一书,昆沙曾一度因贩毒利益与段希文大打出手,特别是1967年双方在泰、缅、老交界的老挝境内恶战数日,结果两败俱伤,昆沙的16吨鸦片全部被被老挝军队"没收"夺走,段希文的部队被泰国军队缴械后放回到美斯乐。后来段希文部队处处刁难昆沙的马队。但段希文死后,昆沙仍捐钱修建他的陵墓,实在不可思议。"英雄"惜"英雄"乎?请各位看官评断。

我问黄家福:“你恨不恨大陆?”

“不恨,是命运安排我要遭此一劫,而且已经这么多年了,我老了,认命了。”

“为什么不去台湾呢?”我问。

“我台湾什么人都没有,去了也是白搭,不想去台湾。希望老了能够叶落归根。我有两个妹妹在云南,有通信联系,但没有钱则无法回去,要是段将军在世,他会给我们老兵路费的,再说也不知大陆让不让我们回去。”老人叹息道。

“现在台湾许多人要闹独立,你有何感想?”

老兵顿时忿忿不平:“那个李登辉骗取了蒋总统的信任,我们这些老兵都不喜欢他。台湾本来就是我们中国的。”

在一个中国问题上,共产党和老国民党总算找到共同立场。

这时来了一个4-5人的旅游团,他们脖子上挂着相机,举止象上班族,一看是台湾来的。老人与导游互致问候,看来是老熟人了。一位游客见一身戎装的老兵,便好奇地问:“国军还用这种军服吗?”另一位同来的游客回答:“几年前我在成功岭服役时还穿,现在改用迷彩服了。”

我看聊得差不多了,就往功德箱塞了一张100铢的纸币,与老人告辞。我刚走没多会儿,这些后来的几个台湾游客也赶上我了,他们的参观算是点卯而已。

这里的国民党老兵完全被台湾、被历史所遗弃。他们是活的历史见证,实在难得一见,我下山找到正在等候的妻子和孩子,又带他们专程上山看了陵墓和老兵。

五、蒋家寨

可能是多日旅途疲劳,这天下午午觉醒来已经快5点了,刚下完一场雨,窗外一片郁郁葱葱。我出得旅馆,独自到美斯乐附近的一个寨子---蒋家寨走了一趟。蒋家寨是一个汉族与阿卡族混居的山寨,这里的汉族是当年国民党部队的后裔。住房沿寨中小路而建,草房或竹楼是阿卡族的房子,砖瓦房是汉人的房子。许多砖瓦房由台湾赞助,一般门边挂一个牌子,上写某某人捐建。蒋家寨不太大,在寨子的尽头有两幢房子围成一个小小的广场,路口边上立着一块石头牌子,上书“美斯乐蒋家寨华兴小学”。

我进了学校,两栋平房比较简易,左手的房子墙上贴着“礼义廉耻”的座右铭,引起了我的注意,行文如下:


耻  







廉  







义  







礼  







这 “礼义廉耻”原来是这个定义,讲的是做人的道理,颇有玩味之处,我还是第一次读到。

我呆了一会便走出学校,正好此时来了一位浑身湿淋淋的小女孩,便用泰文“Sawasdee Krap”与她打招呼,她以泰文作答。我试探着问她会不会讲中文,她说“会讲。”我们便用中文攀谈起来。她去山上打草回来,淋了雨,今年13岁,是阿卡族,这里大多数的学生是信基督教的阿卡族人。她汉语讲得非常流利,带有台湾口音,她说她有两个哥哥在曼谷打工,长大后也想出去,不想留在寨子里。

六、茶叙

回到旅馆,准备带家人再出来走走。旅馆茶店里已经坐着几个人在喝茶聊天,还是那位从台湾来过暑假的茶店女主人,热情邀我们一同喝茶。我们欣然答应。其她几人是店主的邻居,每天这个时候都要茶聚。她们很想知道我们的感受,我便谈了陵墓遇到老兵的事,这里的老兵真不容易。令人同情。店主不以为然地说,当年归顺泰国时,台湾方面曾一次性给每位国民党老兵发放20万铢(当时约合8000美圆)的现金,故生活还是有着落的。旅店主人记不得“黄家福”这个名字,只知那老兵的绰号是“黄包车”,有阿卡血统,他生性随和,爱夸夸其谈,是本地小有名气的人物。

她说她的父亲非常疼仍在云南的弟弟,常常接济她的这个叔叔。她这一代对大陆的感情不如其父辈。在台湾时,她很喜欢看大陆的电视剧,如《三国演义》、《雍正王朝》。大陆在奥运会上得金牌,她们一样感到自豪。

关于台湾对美斯乐孤军子弟的政策,她说以前这里的学生中学毕业后,可以有奖学金到台湾升学深造,办理台湾身份证很容易。但现在台湾已经改变政策,美斯乐的中国人后裔要办理台湾身份证非常困难,即使是去台湾升学,也要通过很难的入学考试,而且学完后必须回美斯乐,不能留在台湾。

她有泰国的身份证,去台湾比较早,加上台湾有亲戚,也办了台湾的身份证,可以留在台湾工作。由于懂泰文,常给泰劳翻译法律证明文件和作口译,外快不少。

七、结束语

泰国的华人很多,但是一支完整的中国部队逃入泰国最后完全被收留为泰国公民,则是绝无仅有。这里的老百姓似乎已经不计较以前的恩怨,更关心眼前和未来的生活。此次泰北游,虽是走马看花,但也是大开眼界,美斯乐的所见所闻,难以忘怀。



后记:1999年末,台湾的中国灾胞救助总会在美斯乐立碑,纪念救助3000户茅屋改建砖瓦房工程,碑文对国民党来泰的过程作了轻描淡写叙述。部分碑文抄录如下:

“西元一九四九年,神州变色,中华民国政府播迁台湾,国军李弥将军余部及滇缅锰撒一带整训。后因国际因素,于一九五三年及一九六一年分批撤台;惟段希文、李文焕两部官兵及眷属与难民续留滇缅边境,嗣转徙泰北地区,幸蒙泰皇慈悲为怀,政府仁德宽大,准在泰北边境划地居留……”
(全文见《世界日报》2000年2月4日内地新闻第31版)

美斯乐游记

一、初到美斯乐

二、与店家攀谈

三、美斯乐即景
四、段希文陵墓

五、蒋家寨

六、茶  叙

七、结束语
 
附:
美斯乐旅游介绍

本期首页 | TopArrow-U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