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创刊献词】  
End Arrow-down

人文荟萃·水到渠成

韩百愈

几年前,一些旅居日内瓦地区爱好文学的中国人就曾想,欧洲是个人文荟萃、藏龙卧虎的地方,有没有可能通过文人雅集、文艺沙龙或其他形式,为本地区远离故土的中国人提供一个发抒悠思、以文会友、交流作品、切磋技巧的地方?但因为一些条件不易满足,他们只能以不定期的复印件形式,把自己的作品整理出来出版传阅。虽然出版工作时断时续,但还是坚持了不少年。

近年来,随着旅欧中国人的不断增加,日内瓦地区中国文学爱好者的阵营也开始扩大。他们之中的一些人,由于兴趣相投、相互仰慕、相互探询、相遇而合流了。他们合流后最希望做的一件事,便是为本地区远离故土的中国人开辟一个文学园地。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酝酿和努力,《文荟》现在问世了。

** ** **

《文荟》在日内瓦发起出版具备一些有利的条件。日内瓦和洛桑等地的大学和研究所有许多中国学者和留学生,医院和科研机构有不少学有专攻的饱学之士,众多国际组织里的中国人更是人才济济,其中还包括不少专业的文字工作者。这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人,他们对中国文学的兴趣不能仅止于阅读千里迢迢来自故土的报刊,而希望经常读到反映自己思想感情和周遭生活的作品,更理想的是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园地。

此外,在日内瓦和附近地区,还有许多中国人和华裔遍布于各行各业。他们有的来自国内各省市,有的来自港台或东南亚的侨居地,其中不少人文化素养很高,对中国文学有所关心和追求。有的还经常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文章,出版过著作,刊行过诗集。但他们只能把稿件向遥遥的远方寄出,然后又久久地等待自己作品刊出的消息。

欧洲的中国人,既欧洲、又中国,既中国、又欧洲,确实需要一份属于自己的文学刊物。这是因为:虽然故土文化在我们身上的烙印既深且重,虽然我们思乡的情怀浓而难化,虽然我们主观上“身在曹营心在汉”,但我们毕竟背井离乡日久,我们工作与生活的环境、我们每天接触的人和事,以及这一切给我们的感受和冲击,客观上使我们与记忆中的故土渐行渐远;与此同时,我们的故土却正循着历史的逻辑奋疾前行,不暇顾及仍然深深爱它但已逐渐脱队的这一群,而这些感受、冲击与脱队的茫然,却只有同在欧洲的中国人才能与之共鸣。

因此,《文荟》希望不仅仅是一份专属日内瓦的地方性刊物,而希望能放宽视野,同时也反映所有旅居欧洲的中国人的生活与思想感情,成为在欧洲的中国人都能喜欢的创作园地。

** ** **

《文荟》创刊号出版,编辑们为能奉献给读者一份中文文学期刊而高兴。庆幸之余,我们也感到有些经验不足。编辑们都是利用业余时间约稿、组稿。排版、打印也只限于个人电脑处理。在此,我们诚恳希望及时得到读者的指正、支持和鼓励,帮我们把《文荟》办得更好。

《文荟》目前暂定为季刊。稍假时日,如果读者欢迎、稿源丰富,那时可能考虑发展为双月刊乃至月刊,同时正在研究在万维网上开辟专页。但这是后话,目前最主要的是热诚欢迎大家多多供稿,并诚意倾听大家的批评和改进意见。请不要忘了,《文荟》是为您办的。

>>> Next 下一篇

 
本期目录 | TopArrow-Up